Autumn Issue, 2017

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定下「關心社會國家、促進專業、維繫 友誼」三大宗旨。那時的創會會長朱裕倫 (BSc 1973; DipEd 1974) 認為,港大校友之間的凝聚力,是源自那年代對「認中關 社」的追尋,與社會的發展關係密不可分。「當年同學會的中堅 份子現都是社會精英,他們懷著感恩之心,回饋社會。」校友間 更認同發展優質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的正確路向。 同學會成立後已開展大量的教師交流活動,編制教科參考書。 於 1986 年又辦了一屆香港研究獎學金,並於 1987 年成立同學 會獎學金基金,資助內地學者來港實地研究,推動中港兩地溝 通和相互了解。當年積極參與的校友麥齊明 (BSc(Eng) 1973; MSc(Eng) 1983) 回想:「彈指間,同學會已成立四十多年, 獎學金也是三十年前的項目,而一班港大畢業的老朋友矢志不 渝,孜孜不倦地在教育方面嘗試作出新的貢獻。」 另一元老級校友、香港回歸時擔任同學會會長、負責籌謀教育 基金、港小及書院的楊佰成 (BSc(Eng) 1973; MSc(Eng) 1980) 說,「十分欣慰一班基層出身的港大校友,都有服務社會的心, 為教育下一代的事業四處奔走,出錢出力,辛勤經營至今,總 算有點建樹。」他還補充:「教育基金辦學能取得成績,離不開 母校及廣大校友的支持。創辦港小初期極需資金,許多校友也 聞訊慷慨捐款支持。」七月初他去港大新禮堂觀賞港小學生的表 演,想起15年前在陸佑堂為港小舉行啟動禮,由校長戴義安教 授 (HonDSc 2006) 主禮,禁不住拿出手機拍攝,暗裡期望 15 年 後有社會領袖來自港小畢業生。他還說:「幾位港大校長,包括 鄭耀宗 (BSc 1963) 、徐立之 (HonDSc 2016) 和馬斐森教授均曾 蒞臨港小或書院參觀和勉勵。」 同學會勇於創新嘗試,已吸引更多同行者,當中包括現任會長 黃耀傑 (BBA 1991) ,他代表跨世代跨界別的校友,也是矢志為 教育貢獻的新生代。他曾在 2015 港大創業論壇中,給年輕校友 進言,分享創業的視野。 繼往開來 不忘初心 港大校友以教育為回饋社會的平台,努力近半世紀,熱誠從沒 減退,還不斷吸引繼承者加入。 曾任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的書院校監林樊潔芳 (BA 1974; CertEd 1976) ,是受感召加入教育基金的中堅份子之一。當一 班校友申辦小學時,正值教育局推動教改,她被校友的辦學熱 誠感動,「因校友辦校是對教改作出實質的承擔。」對辦學團體 的拼勁和創新思維、為成立兩所直資學校付出的努力,她十分 欣賞。退休後她獲邀先後成為港小及書院的校監,參與一條龍 學校管理。最感興奮是和一群志向相同、真誠睿智的校友一起 打拼,而且中小學各有特色和成果:「小學重視全人發展,可媲 美英國有名的創意學校( School of Creativity ),中學的個性也 港大畢業同學會 1987 年成立獎學金基金,資助內地學者來 港研究。前港大校長黃麗松教授也十分支持。 校友梁錦松和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的校友,慶祝港 大同學會小學 15 周年校慶。 BSc(Sp) 1967; CertEd 1981; AdvDipEd 1982; MEd 1983) 也撰 文指出:「在學生身上留下藝術家的印記,那才是教育。」 以校為本 分享推廣經驗 教育是生命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為實踐教育下一代的理想, 在辦學之外,校友們通過教育基金推行「學校 +」( School Plus ) 的目標。 承接書院舉辦的「北斗星」師友計劃,校友們又開展學生生涯規 劃的項目,自 2011 年推行了五屆「人生及事業教育計劃」,又由 2015 年起,連續舉辦了三屆「人生及事業教育論壇」。兩項計劃 共吸引了 101 間學校、 1200 位師生参加,而通過教育基金人脈 的聯繫,已有25間公司機構曾派出代表參與支持。 專責工作小組副召集人文綺芬博士 (BA 1971) 指出,這計劃讓 學生及早探索個人的發展路向。「在教育論壇和職業生涯中當學 生的導師〈 mentor 〉和分享經驗的各行業機構代表,大都是由 「紅褲子」學徒出身,他們分享個人奮鬥史,深刻地感染了每位 同學,是生命影響生命的見證。」 針對培養小學生的樂觀正面思維,校友們藉港小於去年開展「正 向教育」課程,融入三年計劃中,系統地推廣到每年級,譲學生 掌握和鞏固正向思維、逆境自強。 對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特別是分析和判斷複雜的社會 議題,校友選擇由中學的通識教育入手。通過支援書院通識科 老師、共同開發以概念為核心和導向的課程,並以書院為基地, 實驗提升通識教育的質素,譲學生提升將來面對人生挑戰的 能力。這項目還可推廣至其他學校,冀為本地教育稍盡棉力。 為使學生及早構建高階思考習慣,教育基金的校友又引進「兒童 哲學課」(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簡稱 P4C ),他們邀請了 澳洲專家學者到書院介紹和培訓老師 P4C 的教學法,並準備在 新學年中一級應用到課程上。 負責推動該項目的謝錦添博士 (BSocSc 1973; DipManStud 1980; MBA 1986) ,解釋 P4C 的目標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 想方法,「學生懂得發問、探討、聆聽、分辨,批判但懂得尊重 別人意見、主動協作又富創意。」去年,謝博士在書院頒發教育 基金傑出學生獎時,特別表揚得獎學生李楠軒到牛津大學選修 歷史,為將來貢獻社會建立紮實的學問基礎,認為該生視野和 胸襟廣闊,有傑出學生的典範。 半世紀校友情 回饋社會 作育英才、回饋社會的初心,可追溯至七十年代一班畢業校友 自組「群菁學社」月旦國事家事天下事開始。1976年他們成立了 88

RkJQdWJsaXNoZXIy MjI5ODc=